2025-8-16 16:32 发布者: 青蜂侠 查看: 19 评论: 0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今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把柘城大地上的抗战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后辈铭记历史、坚守初心,这是我作为老党员、‘老广播’的职责与使命。”8月15日,柘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退休干部张庆常坐在堆满史料的书桌前,指尖轻抚刚完成的《抗战名将郑廷珍》手稿,话语间透着坚毅。 今年70岁的张庆常,与柘城县广播电台有着40年的深厚情缘。从青丝到白发,他曾肩扛设备奔波于田间地头,让党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柘城的每一寸土地;退休后,那支写过无数新闻稿的笔未曾停歇,反倒成了他传承红色记忆的“利器”。“广播里的声音会停歇,但历史不能被遗忘。”张庆常常说,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用声音和文字,让更多人知晓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往。 入夏以来,柘城的阳光格外炽烈,张庆常却比往常更加忙碌。为了能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整理出更多本地抗战故事,他揣着笔记本、带着放大镜,一头扎进县档案馆和图书馆。泛黄的县志、残缺的回忆录、尘封的战地通讯……他逐字逐句研读,遇到模糊的记载便做好标记,第二天一早便骑着电动车赶往乡下考证。 在李原乡孔楼寨,38℃的高温下,他坐在树荫里,听百岁老人回忆“日寇烧杀孔楼寨张条庄”的惨剧:“那时火光冲天,哭喊声几里外都能听见,好多乡亲没来得及跑……”老人哽咽的讲述,让张庆常的笔记本洇湿了一片。他攥紧笔,在本子上写下:“日军将孔楼寨的房屋悉数烧毁,连小柴火垛都没放过,整个寨子的百姓无家可归,惨状令人不忍卒睹。”;前往张三关庙村采访时,他沿着当年村民逃难的路线走了一遍,听村里的老党员讲述“鬼子烧杀张三关庙”时,村民们如何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祠堂与乡亲;为撰写《抗战名将郑廷珍》,他先后3次前往郑廷珍的故里,走访其后人,搜集将军率部抗日、壮烈殉国的细节,“郑将军那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必须让年轻人牢牢记住!” 一个多月来,张庆常累计骑行200多公里,走访20多个村庄、50多位老人,整理出10多篇抗战故事。《王飞霄锄奸》中,他记录下当地抗日志士王飞霄智斗汉奸、保护抗日力量的英勇事迹;《杜坟村民忍痛外逃》里,他描绘了日军暴行下,村民们背井离乡却始终心系家国的无奈与坚韧。这些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最朴实的语言还原了历史细节——有英雄的热血,有百姓的苦难,更有绝境中不屈的民族脊梁。 “张老师的故事里,每个地名、每个人名都是真实的,读着就像在眼前发生一样。”李原乡退休教师白本义读完这些故事后,特意推荐给当地学校,“这是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比课本里的文字更能打动孩子。” 如今,张庆常把这些故事陆续发布在本地的手机平台上,每篇都收获了不少点赞与转发。有家长留言:“带孩子读了《抗战名将郑廷珍》,孩子问我‘现在还有这样的英雄吗?’,我告诉他‘所有守护家国的人,都是英雄’。” “秋季开学后,我打算去学校讲讲这些故事。”张庆常翻着刚整理好的手稿,眼里闪着光,“只要能让孩子们知道,咱们柘城人在抗战时有多骨气,这力气就没白费。” 阳光下,他的书桌旁堆着一摞摞写满字的稿纸,如同一块块铺向未来的基石,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传递着永不褪色的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