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文/图)郑州最近的街头,简直是“甜上加甜”!三全路和香山路交叉口,游人一边吃着奶皮子糖葫芦,一边对着墙上的卡通彩绘拍个不停——喜羊羊一家甩着羊角笑眯眼,旁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活灵活现,那边刺客伍六七帅气的地朝你“招手”。

这几年,郑州街头多了许多“绘星”。不少青年艺术家在城市特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后现代妙趣横生的主题文化创作,让郑州街角变得更加温暖。从纯风景涂鸦,到卡通打卡,再到科技元素加持,形式一直在变,但骨子里的“郑州味儿”一直在。

今天咱就唠唠,这种街头IP到底有啥门道?这背后藏着的,是城市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怎么把老祖宗的宝贝盘活,怎么让“郑州”这俩字让人记住、让人想来的门道。

街巷藏巧 旧韵新潮双向圈粉

“选喜羊羊国漫,就是因为老少都认识,形象积极温馨,暖黄色调看着舒心。”喜羊羊网红彩绘墙前,正在补色的墙绘师张黎明告诉记者,自己画这面墙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路人们看到可以放松心情,也为城市平添一份温暖色彩。

“接下来我想把二七塔、玉米楼融进去,再掺上豫剧、烩面元素,还想免费给老旧小区画墙,让不起眼的角落变好看。”张黎明说道。

“这墙面上的手绘画,使得墙体变漂亮了,也让我们更加怀念在棉纺厂工作的日子。”初冬时分,一位国棉三厂退休老人经过棉纺路街道棉西小院“文化墙”时驻足观看。

进入郑州市中原区棉西小院,如画美景映入眼帘:路面平整、花箱整齐,建筑青砖灰瓦;墙体手绘上海至郑州的绿皮火车,工作中的纺织女工……据介绍,这些都是根据墙体的外观、形状,因“地”制宜设计、绘就。

周末来到瑞光创意工厂,你会看到,这里的墙上既有承载时光记忆的复古元素,老式游戏机、黑白电视、二八自行车等旧物件散落其间,更有鲜活吸睛的现代卡通动漫创作,还有港风街头潮流涂鸦与巨型动漫墙,尽显年轻活力。

专程打卡的大学生小杨直言:“复古风与动漫风随便切换,新旧交织很特别。”

老记忆刻根脉,新思路撑骨架。漫步亳都新象街道,记者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玻璃砖等现代材料与绿色科技的融合,让传统风貌之下,是舒适可感的现实体验。

10月21日,一场以“豫见科技非遗另一面”为主题的2025河南非遗潮玩季·双面科技非遗艺术展在这里举行。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哲学,到汴绣双面异色异形的极致巧思,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创新”的注脚。

《塬川夕阳》中沟壑纵横的地表,《绿韵金波》中碧波叠翠的梯田,《蔬果盛景映阳坡》里超现实的农耕场景……7月,郑州科技馆的“AI绘画的共生探索”主题展上,“黄河AI艺术实验室郑州科技馆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郑州市在推动AI技术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而文化离开“象牙塔”,靠大众参与才能真正经久不衰。10月,惠济区金河社区“彩绘马勺·非遗手作体验”活动热闹开锣,把传统马勺脸谱艺术从展台搬进社区,让普通市民亲手参与创作。

老物新玩法 越接地气越上头

郑州街头的IP能火得发烫,核心就三件事——初心、人心、普惠。

棉纺路的涂鸦,让人一瞅就想起老郑州记忆;张黎明琢磨着把二七塔、烩面、豫剧怼进喜羊羊墙……记者发现,这些涂鸦虽创新,但也必掺老地标。潮流和本土味绑得死死的,是本土独一无二的创作。

而“大家愿意传”的门道在于,则是戳中了所有人的喜好。采访中,年轻人爱打卡发圈,喜羊羊墙、瑞光的复古潮牌混搭;年长的人能在棉纺墙跟前追忆青春;小孩可以围着五颜六色的涂鸦撒欢。没有“挑人”的IP,才有人主动拍视频、传攻略,形成“线上带线下、线下反哺线上”的循环。

棉纺厂小区的李阿姨说得实在:“娃盯着画儿问东问西,我还能给她讲老故事,多好。更妙的是,看到墙上的二七塔,就知道‘是咱郑州的’,以前各关各户的邻居,现在凑着打卡唠嗑,社区都热闹亲切多了。”

同时,打卡地周围商业和产业全盘活了。仔细观察会发现,瑞光、亳都·新象靠着IP成了网红地,周边餐馆、文创店生意爆棚;全市专门做IP设计、墙绘的团队也是越来越多;各大商圈形成了“逛IP、买IP、吃IP”的消费链。

走访中,不少商家表示,最关键是“城市给足力”,形成了“文化养商业、商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社区给场地,专家把关文化内涵,美术馆、博物馆送资源,才能为本土文化潜移默化融进逛街场景,涵养当代人奠定基础。

站在城市层面,郑州的标签彻底升级了。以前提起郑州,大家只想到商都、交通枢纽,觉得“有历史但不鲜活”。如今,抖音里、景区中,外来游人说“郑州会玩”“郑州有温度”的声音越来越响,回去就夸“街头全是惊喜,河南,中!”

找路如拆盲盒 IP热度别成“一阵风”

然而,在走访中记者也感受到,郑州街头IP想从小火变大热,几个实在问题绕不开。

“导航到路口,绕20分钟才找到墙,连个显眼牌子都没有!”西安游客小李举着手机一边找“羊”一边吐槽;卖奶皮子糖葫芦的王师傅绞尽脑汁想把二七塔、商代纹元素融入到包装袋上;棉纺厂小区的刘大爷望着斑驳墙面羡慕:“咱小区啥时候也能开个彩绘班,让大家都学学沾沾光?”

这些吐槽戳中要害,不解决找路难、缺专属记忆点、分布不均的问题,IP难成长久招牌。

巧思凝“光” 打造“独一处”城市名片

郑州街头IP的出圈,核心是守住商都要从“网红打卡”升级为“城市名片”,那么需汇集市民、商家、专家的多方智慧,再依托明确政策支撑,在守正中创新,在联动中发展。

“郑州的创作得有咱独有的印记,别让人看完就忘。”常带孙子逛创意墙的市民张阿姨说,创作如果深挖豫剧、烩面、历史等郑州特色元素,比如把甲骨文做成互动墙,孩子能玩还能自己也能学知识,比单纯涂鸦有意义。

除了内容要有本土辨识度,普通市民的参与感也被看重。退休教师李老师说:“现在很多新鲜事物普通市民没机会参与。社区若组织让大家画一画、说一说,既能凝聚共识,又能让IP更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在参与感之外,IP的传播便捷性也成了焦点。年轻市民王女士希望许多景区出一些官方打卡地图,标注公交地铁线路、最佳拍摄角度和文化背景,方便不熟悉这里的游客们。

市民的期待之外,商家们也从经营角度提出了想法。如果手作文创店店主王晓丽坦言,当前很多IP只是单纯景观,缺乏相关文创产品支撑,“把IP形象做成钥匙扣、帆布袋等伴手礼,既能延伸IP价值,又能让游客带走‘郑州记忆’。”

单个IP的文创开发还不够,商圈的联动效应被认为能进一步放大价值。河南茵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视觉总监赵丹建议:“单个IP影响力有限,若把瑞光创意工厂、亳都·新象、二砂文创园的IP串联起来,打造主题打卡线路,联动餐饮、住宿推出优惠套餐,就能形成‘逛IP、吃美食、购文创’的消费闭环,让流量变留量,激活IP商业价值。”

而对于小商户来说,低成本搭上IP快车是更实际的诉求。油化厂竹筒冰淇淋摊主刘师傅盼着降低参与门槛:“我们小商户也想借IP东风,在包装上印郑州IP元素,但自己设计成本高还担心不合规。”他希望政府牵头设计统一的IP辅助标识,让小商户免费使用。

来自市场和市民的诉求,也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呼应。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宋朝丽看来,郑州IP的核心竞争力藏在本土文化基因里,3600年的商都文化底蕴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创新不能脱离传统空谈,要把商代青铜纹、古城墙轮廓这些文化符号,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再用AR、VR技术让商都故事‘活’起来,既保文化内核,又符合年轻人接受习惯,避免同质化。”

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基础上,IP的原创性保护与差异化发展,也得到学界关注。宋朝丽表示:“原创是IP的生命力,目前市场上的抄袭模仿,严重打击创作者积极性。同时,IP布局要避免‘一刀切’,老城区侧重棉纺记忆、老街风情等怀旧主题,新城区主打潮流创新,让每个IP都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功能价值,避免千城一面。”